top of page

香港餐飲業之死?死在無特色!

  • 作家相片: Chun Chiu Liu
    Chun Chiu Liu
  • 2024年4月1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復活節四日假期結束了,香港市面一片淡靜。看新聞報道,許多餐廳一日都做不夠幾枱客,好似全部市民都離開香港消費了。


疫情開關後的新常態就是,香港人長假期去日本泰國,短假期去深圳大灣區,在香港賺錢,到外地消費,性價比高,服務好,這是理性消費的趨勢。


ree


撇除港元強勢、大環境變化等宏觀因素。香港小店生意淡薄,其實最大的原因,是自身的懶惰。


在很長的時期,在香港做生意可謂「瞓係到數錢」。大量的自由行遊客湧入香港,金鋪、餐廳、藥房,每檔生意都供不應求。在巨大的人流量下,老闆們只要做到基本的產品質素與服務就足夠,完全無動力去創新、增強競爭力。


所有的品牌或生意,競爭的方式不外乎兩大方向。第一是鬥價格,價廉物美,強調性價比。但在新常態之下,這條路線並不現實,畢竟香港的租金、人工擺在眼前,比起深圳高出數倍,要老闆犧牲利潤去鬥平,倒不如關門退休。


所以,香港生意的出路,只能拼差異化。


為一盤生意建立長遠的差異化是我們品牌顧問的工作。從最表層的符號體系,包括Logo、顏色,裝修、氣味等等,去幫助客戶減低記憶成本;到行為體系,包括產品的特色、員工的服務培訓、廣告傳播的調性,去幫助生意搵新客、留舊客;到最深層的思想體系,包括公司的願景、使命、價值觀、個性等⋯⋯



ree

品牌之所以是品牌,因為它可以聚焦、重複強調它的差異化,日子有功,當一盤生意的特色被大部分人認知及認可,它就成為品牌。這是長遠的工程,而且很多老闆會因為市場干擾而失去初心,辛苦建立的差異化可能就會變得模糊。因此,思想體系對於經營一盤長久的生意猶為重要。


不過,許多香港的小生意,特別會餐飲業都來到存亡之秋,老闆們通常要的是簡單、快捷、「返到數」的快策略。我有幾點建議比香港的飲食業:


1.找出自己最有特色的產品:香港的餐飲業,特別是茶餐廳,往往有幾十款,甚至上百款菜式。好處是百貨應百客,壞處就是無記憶點。現在是打卡經濟的年代,人們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去幫襯你?為的可能就是排隊買件「名物」,好似BakeHouse 起家的法式蛋撻、Mott 32的黑毛豬叉燒、或者半島冰室的豬扒飯。


ree


2. 用名物「引流」:餐廳的名物未必要是最高技術的精品,或是利潤最高的菜式。它的角色應該是吸引注意力,甚至有值得打卡的特色。像大坑民聲冰室的肉餅山,它不就是一碟肉餅飯嗎?但它在外型上做出特色,吸引到客人,連帶帶旺其他餐飲出品,這就是一款好的「引流」名物。


ree

3. 聚焦宣傳名物:酒香也怕巷子深,有了特色產品,餐飲業都要開始兼顧宣傳,而不是單靠自然的口耳相傳。請一個年輕的員工幫手做社交媒體吧!從Instagram 到小紅書,聚焦宣傳你的特色產品,重覆又重覆地強調它的賣點,或者花點小錢請一些KOC來唱好你的生意,這是最實際的 Marketing。


總括而言,生意不佳時要找出路,做品牌突出特色是長遠之策。但是生意不好時,老闆又不願意花錢在這種“Marketing"服務上,這真是做品牌顧問的悲哀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